紫砂洋桶壶是紫砂茗壶名种里较为常见的一种传统紫砂壶款式,亦是一种茶壶款式的专用名称。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就,适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喜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近现代多位大师,著名艺人都制作过洋桶壶。洋桶壶长圆形身简,端庄大方,典型的光货特点,最不能遮丑,所以洋桶壶既是入门练艺又是最能考虑紫砂传统技艺功力的一致壶型。
一、紫砂洋桶壶探源
紫砂洋桶壶以其古朴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与风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它以其简练的造型,顺畅的线条,精巧的块面,融合艺与日用为一体,获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并吸引众多的制壶名家、好手参加到制作紫砂洋桶壶的行列中,各显其能,各展其艺。俞国良、汪宝根、储铭、顾景舟、何道洪等等艺人,无不为紫砂洋桶壶的流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紫砂洋桶壶随着人们的饮茶习俗,饮茶习惯的改变而兴盛、衰落。在特定年代中,它曾以高档艺术壶的姿态为爱壶者、收藏家所高价求购。在流行紫砂洋桶壶的风气转变之后,它又以一般商品壶而不为“高档艺术”所容纳。因此,紫砂洋桶壶既是一个大众普及的日用器皿,又是一个具有高水平技艺的工艺品,同时,它又为制壶名家所喜爱、所制作、所衡量艺人技艺高低的样板之作、楷模之作,经典传统之作。可以这样说,在特定的年代中,曾出现以制作紫砂洋桶壶来评论一个艺人的技艺高低和功底浑厚,并一度在好壶者中形成共识,在壶界形成共识。
紫砂洋桶壶在清未民初至1970年代这段年限内,它在壶界、茶馆、好壶者、藏家眼中,既是首选的日用佳品,又是鉴赏艺术珍品。紫砂洋桶壶一直以日用艺术为主导,深受人们喜爱。名家、好手制作的紫砂洋桶壶一直成为人们追逐、使用、收藏的目标。有好壶者甚至以购到一把上好的紫砂洋桶壶而自豪骄傲。因此紫砂洋桶壶影响之广、之深、之大,在特定年代里是为壶界所承认的历史事实,也是紫砂历史上应该书写,而不应该遗忘的一页篇章。
紫砂洋桶壶是一个以“洋”为名,以“洋”为题,却又是地地道道的宜兴紫砂茶壶品种。它为何冠以“洋”名,现将就紫砂洋桶壶创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做一探源,权作抛砖引玉,以其引起壶界同仁的重视和交流。据所知,紫砂洋桶壶起源有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南洋外销”说
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据史籍记载,光绪七年至十六年(1881~1890年)。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宜兴紫砂以较大规模的增长态势大幅增产。紫砂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国外,远销日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秘鲁、智利、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宜兴紫砂业界经营者跟紫砂艺人想方设法迎合海外客商的需要,创制各式各样的新款茶壶,供外商订货收购。“独钮洋桶壶”即是为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独钮洋桶壶”品名的。据宜兴工商界前辈鲍增泽、华荫堂先生介绍:“独钮洋桶壶”首先为宜兴蜀山清末最大的茶壶店号“锦堂发记”所雇佣的紫砂艺人创制,创制成功後,由“锦堂发记”老板至南洋同泰国、马来西亚等客商最先订货。初期用紫泥或红泥生产,後照泰国客商的要求,适合当地民间风俗习惯,采用段泥材质,制成後运至泰国,经加工打磨,表面磨光。流部、钮部、口沿部、把部、脚圈部均用铜片或金皮片包裹装饰。“独钮洋桶壶”销南洋最早,销泰国最多,以“南洋”为俗名,故取“洋”名,称其为紫砂洋桶壶。
其二、“东洋外销”说
这亦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清末期间,宜兴窑场均陶产品以“宜均釉”闻名于世,远销海外,特别是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睐。日本客商订购宜均产品的同时,亦喜爱紫砂产品。“牛盖洋桶壶”即是为日本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牛盖洋桶壶”品名的。按宜兴工商界经营“洋装生意”(亦称“东洋生意”)的老前辈鲍泽勋、谈金荣先生介绍:“牛盖洋桶壶”的创制是根据宜均产品“小洋坛”改制成功的。设计者为清末紫砂艺人何士芬。宜均“小洋坛”亦称“子洋坛”,出口日本、南洋各国,稍比茶壶大一些。紫砂艺人何士芬当时看中“子洋坛”的牛鼻孔盖,认为很实用,方便又好看,便将“子洋坛”的身筒改为直形,“子洋坛”的短流改成长流,借鉴“子洋坛”的牛鼻孔盖,做成最早的嵌盖款式“牛盖洋桶壶”。新品一出,引起轰动,并为日本客商包销。故日本客商取了“东洋名堂”谓“牛盖洋桶壶”。
其三、“北洋外销”说
这是另外一种紫砂洋桶壶起源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清末期间,最为流行的紫砂茶壶品种为“蛋包壶”和“寿星壶”,这两款茶壶均以大肚圆形、平盖弯流,日用功能显著,为世人所爱,且产量最多,销路最广,很早就销住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各国。因此,运用“蛋包壶”、“寿星壶”平盖模式而创制的紫砂“平盖洋桶壶”,经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地为日本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平盖洋桶壶”品名的。据紫砂界前辈业者徐祖纯先生介绍:在清末,“豫丰陶器店”开业前,“豫丰”的毛板吴启南就在家中大量生产“平盖洋桶壶”。并经北洋口岸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吴启南创制“平盖洋桶壶”,是以明代的“直筒四系壶”为基本造型,把“直筒壶”中的四系耳改成二系耳,并对称协调。平盖取“寿星壶”壶中的浅盖为蓝本,流一直顺弯。“平盖洋桶壶”一面世,在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北洋口岸即为日本客商看中,并取了洋名,谓“平盖洋桶壶”。
这三种款式的紫砂洋桶壶,尽管有三种说法,但面世应该都在清末期间,亦应该有先有后。根据史料的分析,最早出现的字眼是“独钮洋桶壶”。《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记载中,均于清光绪年间外销出口壶类记述中出现“独钮洋桶壶”,却均不见于上述记载。而传世品中最早外销的“独钮洋桶壶”亦符合史书的载述,这是应该肯定的。紧追其后出现的紫砂洋桶壶壶式,应该是嵌盖“牛盖洋桶壶”。牛盖犹如宜均产品中的“子洋坛”盖,盖无明显口沿,内口沿处用整块泥片封住,牛鼻眼尖而酷似牛眼睛,不像现代“牛盖洋桶壶”那么圆润,流长且圆浑,肩深而有势,是清末紫砂的造型风格。壶界收藏鉴赏人士分析其壶,一致认定该式应是清末早期出品的紫砂洋桶壶品种之一,也证实了有关“牛盖洋桶壶”的创制的口碑是有根据的。紧随“牛盖洋桶壶”面世的,才是“平盖洋桶壶”。理由是“平盖洋桶壶”是根据“寿星壶”茶壶平盖变化而来,而“寿星壶”与“独钮洋桶壶”的记载均同时出现在《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中,出品也在同一期间。既然“平盖洋桶壶”参照了“寿星壶”平盖而创制。因此大胆推测:“独钮洋桶壶”为先,嵌盖“牛盖洋桶壶”紧随面世,其后才出现“平盖洋桶壶”。
二、乡风民俗与紫砂洋桶壶的关系
清末时起,紫砂洋桶壶作为一种畅销品种,行销海内外(泰国、马来西亚)。外销以打磨抛光,镶铜饰边为主流,以“独钮洋桶壶”占主导地位。内销以不打磨抛光,不镶铜饰边,以素面裸胎为紫砂本质的“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占主导地位。无论外销或内销,紫砂洋桶壶都以适应民俗民风进行调整、改制,并一度颇为流行。
外销“独钮洋桶壶”打磨抛光,口沿、底沿、盖边、钮、嘴、以金或铜皮包边镶嵌,并配以漂亮的铜质软提梁,装饰华丽。过去有人认为主要是为了对茶壶起掩饰、保护作用。掩饰是有毛病遮盖,保护是不使茶壶受损。这种观点用现代人的观点为解释,似乎是行得通的。打磨抛光,无非是增加美感,镶铜饰边,无非是掩盖缺点,起一种保护作用。“独钮洋桶壶”的镶铜饰边,部位不外乎流口,钮与壶口。这些重点部位,有了缺损,除了影响美观之外,实用上也受到损害,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扣缺憾。为不使“独钮洋桶壶”在碰撞中受损,唯一的保护措施就是镶铜饰边。在探索外销紫砂壶镶铜饰边问题上,探访过许多壶界的前辈,也采访过许多做南洋生意或过去曾在南洋开过店的老板。他们解释“独钮洋桶壶”打磨抛光,镶铜饰边这一现象除了保护掩饰的功用之外,还有一点新的内容,那就是民俗民风。现在把这一观点如实写下,以供壶界人士探讨。
“独钮洋桶壶”主要外销地是泰国。而泰国人是特别讲究装饰打扮的民族,尤其是衣食用具。他们除了美感,还特别讲究光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珠光宝气”,这会给他们带来吉祥、幸福。一件物品如果符合他们眼中的“珠光宝气”的要求,他们就会争相抢购,争相竞争,争相比个高低。这种“珠光宝气”一旦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共识,那就会把“珠光宝气”的吉祥物件当成心爱之物,赠献於心爱的人或最亲近的人。泰国金属镶嵌工艺而闻名于世,他们用本国手艺装点紫砂壶,正符合民俗观念,争相竞购紫砂壶,如宜兴出产的均陶产品-龙缸、龙坛(经打磨抛光、镶铜饰边的独钮洋桶壶)在泰国行销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龙缸、龙坛产品满身光彩,一副“珠光宝气”,所以泰国姑娘在出嫁时备置嫁妆,非要配上一对宜兴出产的均陶龙缸和龙坛不可,这逐渐形成了泰国城乡不成规矩的乡风民俗。
那么“独钮洋桶壶”的性质亦是如此。泰国姑娘为了将纯洁和吉祥如意带给心爱的人或长辈,将“珠光宝气”带给心爱的人或长辈,在出嫁时也要选购一对经打磨抛光,镶铜饰边的“独钮洋桶壶”作为嫁妆,一给爱人,献上爱心;二给老人,尽子女的一片孝心。这是清未民初时期流行在泰国城乡的乡风民俗,也是宜兴紫砂“独钮洋桶壶”行销泰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内销“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以其紫砂的素胎不加任何装饰,不打磨抛光,行销海内。“牛盖洋桶壶”和“平盖洋桶壶”的主要区分在于适应不同层次人的需要。高档的“牛盖洋桶壶”为大先生用,“牛盖洋桶壶”壶把一般用讲究的金丝、银条,经银匠、铜匠精制加工而成。“牛盖洋桶壶”的外装,一般用较讲究的漆箱、木箱、藤箱,包箱封包,外面用银锁上锁,用时开锁取出洋桶壶,专壶专用,配置茶杯,用完后放进套箱上锁。日用“牛盖洋桶壶”一般为高薪层次人员所用,如窑场上的烧、装、开技术工人,店号的掌柜、账房、职员等。日用“牛盖洋桶壶”壶把较讲究的用铜把、锡把,较一般的用铅丝、绳线之类。“平盖洋桶壶”大多为低薪工人、农民所用,“平盖洋桶壶”的把亦不讲究,随意配套而已。
以宜兴地区为例,无论“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一直是人们最为喜爱、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这也跟地方的乡风民俗习惯分不开。宜兴的阳羡茶和紫砂壶,是中华茶文化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宜兴的茶馆亦源远流长,古今不衰。由于民风民俗的影响,自宋代起,宜兴人就开始讲究茶文化。清末民初,宜兴城乡茶馆林立。仅宜城、丁蜀、和桥、张渚四个镇.茶馆就多达七十多家。宜城的“仿和楼”、“新阳羡”、“步瀛楼”、“先春楼”